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看慣了生死,依然對生命保持著熱忱和敬畏;他們也知這份職業充滿艱辛和壓力,但他們義無反顧,他們就是——醫師。
有調查顯示,24.6%的中國醫師一周的工作時間超過80個小時。日常工作中,他們日夜待命,因為病情就是“沖鋒令”;在很多重要時刻,他們奮戰在最前線,他們說“總要有人往前沖”。
“白衣天使”“最美逆行者”……這些美好的形容表達了社會對醫師群體的感恩和尊重,但事實上,人們對醫師的了解一般都在診療室或者新聞報道里。為了讓公眾更深入地走近醫師群體,在全社會營造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由新華社客戶端主辦“城市守護者,中國醫師說”十城醫師公益沙龍系列活動,12月24日,活動首站在長沙啟動。
活動現場,來自湖南省各醫院各科室的醫師代表們敞開心扉,暢聊自己職業生涯中的難忘故事和溫情瞬間,用一個個真實的診療故事,展現了真實而立體的醫師形象,也溫暖了這個寒冷的冬天。
真實而動人,這是六位醫師的故事
20多個小時,3臺手術,他成功搶救3條生命
心血管疾病往往發病率高、死亡率也高,醫院平均每天安排的急性心梗的手術有三四百臺,羅莘,作為株洲市中心醫院心內科的一名主任醫師,號稱“心內科的一把刀”,救治的往往都是其中最危重、最難治的病例,工作壓力和工作強度可想而知。他最多的時候不間斷工作20多個小時,連續3臺手術,成功搶救了3條生命。“對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而言,時間就是生命,救治越及時,壞死的心肌就越少,成功率就越高。”在羅莘講述這些故事的時候,他并沒有覺得自己承擔如此超強的工作有多偉大、多辛苦,只是覺得這是“任何一位醫生面對患者的生死時刻都會做的正常選擇”。
沒有最忙,只有更忙
超高的工作強度,也是郭皓宇這幾年的日常。作為長沙市中心醫院感染性疾病科的主任,他在疫情防控中無疑承擔著最重要的責任,特殊時期,他們科室的發熱門診任務加重,壓力變大,感染風險高,他所在的醫院承擔了所在片區80%的發熱病人,現在每天的門診量就高達五六百例,出完門診還要去病房查房,下了班往往已經很晚了,怕傳染家人,也為了便于有突發情況時能盡快施救,郭皓宇索性就住在醫院。最近他已經住在醫院一個多月了,而從2020年以來,相比回家,他住在醫院的日子反而更多些。連院長都說,不敢說郭皓宇是全院最忙的主任,但絕對是最忙的主任之一。
口對口搶救感染艾滋病的新生兒,她也不曾猶豫和后悔
2019年作為兒科大夫的郴州市湘南學院附屬醫院副院長蘇維去援助津巴布韋時,在當地救治了一個兇險性前置胎盤的病例,面對剛生下來就沒了呼吸的新生兒,蘇維想都沒想就摘下口罩用嘴去給孩子通氣、搶救,盡管事后得知孩子的母親是一位艾滋病患者時蘇維有過一段時間的擔心,但她始終沒有后悔過搶救了那個新生兒。唯有援非期間,自己年僅5歲的孩子半夜發燒并出現高熱驚厥,在國內的家人驚慌失措地給她打電話,并抱怨她為什么不等孩子大點兒再去援非時,蘇維在宿舍大哭了一場。
盡管如此,她依然不后悔,她說“作為一名兒科醫生,絕對不允許一個孩子在我的面前沒有呼吸而不做任何事情。換到今天,我也一樣會不假思索做出當時的決定,這是醫者的本能反應。”
援疆一年半,當任務來臨,她又立馬奔赴前線
對家人心存歉疚可能也是醫師們的共同點之一。剛剛結束一年零七個月的援疆任務回來,湘鄉市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潘麗便與兒子約定,會好好陪伴他備戰高考???020年湖北疫情告急,她又義無反顧的報名去援鄂,再一次的對兒子“爽約”了。“再次對兒子爽約我真的很抱歉,但是對醫師來說,根本不存在平衡工作和家庭的秘訣,舍小家幾乎是必然的”,潘麗說。
治人治心同樣重要
“您別急,我收。我們一定盡全力救治您老伴兒!”湖南航天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周治平的一句話讓患者家屬慌亂的心踏實了許多。從醫多年,周治平知道,要讓疾病往好的方向發展,心理安慰與專業治療同樣重要。最終,這位78歲高齡、因重癥肺炎并發多器官衰竭、連家屬都差點想放棄的患者,愣是在周治平主任和呼吸內科醫療團隊連續28天的努力下從“鬼門關”被拉了回來。治愈后,老者拄著拐杖也要親自到醫院,一連給周治平及其科室和醫院送去了三面錦旗。
為減輕病患痛苦,她不惜拿自己當靶子給護士練手
湯渝玲,是長沙市第一醫院呼吸科的主任。因為科室特點,呼吸科吊水的概率很大,有些年輕的護士扎針扎不進受到患者家屬的謾罵。為提高醫護人員的專業技能,更為了減輕病患留滯留針時的痛苦,湯渝玲特別組織了穿刺比賽,她和護士長親自上陣,拿自己當靶子讓年輕的護士練手。為當一名“好醫生”,她覺得這些付出都不值一提。
攜手十城醫師,傳遞醫師大愛
一座有溫度的城市,會給無數人帶來溫暖的慰藉。與此同時,無數個城市守護者的默默守護,也讓城市變得更有溫度。以上是六位醫師的故事,也是無數中國醫師的縮影。沙龍現場,醫師們回憶自己從醫以來的點點滴滴,分享印象深刻的故事,這些故事中的他們,有過初當醫師時對自己的懷疑,有過因為不可抗力面對患者去世時的沮喪,有過因忙于工作難以兼顧家庭的歉疚,也有很多治愈病患之后的喜悅和獲得病患家屬認可的成就感。他們在不斷成長,也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治愈了無數家庭,溫暖了整座城市。
有人說,我們對于醫師這個職業的尊重,并非因為醫師是萬能的,而在于他們代表了人類可以用知識和科學去對抗自身的無常與脆弱的希望之光,是他們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偉大,以及人與人之間善意的極限。“城市守護者,中國醫師說”公益沙龍的舉辦,讓我們聽到了太多溫暖、感人的故事,相信公眾也會透過一個個故事加深對于醫師群體的了解、理解和尊重。
沙龍現場,除了追憶職業中的難忘經歷,與會醫師們還紛紛就自己的專業領域分享了一些日常實用醫學知識。比如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發季節,幾位醫師也在沙龍現場分享了一些操作簡單、實用性強的呼吸道疾病防治辦法和用藥指導。比如在后疫情時代,醫師提醒,不要覺得一感冒就都覺得自己是感染了奧密克戎,如果出現了鼻塞、流涕、喉嚨痛等現象,可以先自測抗原,在家口服一些抗病毒口服液或者連花清瘟膠囊等治療感冒的藥物,觀察2-3天,一般癥狀都可以明顯緩解,非必要不去醫院,避免擠兌醫療資源,更避免加大感染的風險。
此外,新華社客戶端還向到場醫師所在的醫院捐贈了健康物資,以表達對醫師職業的尊重和對醫師群體的慰問。
大醫精誠,大愛無疆。感謝每一位愛崗敬業的中國醫師,感謝他們默默地為生命保駕護航。據悉,公益沙龍系列活動后續還將在上海、成都等多個城市舉辦,一起為愛接力,加深社會對醫師群體的理解和尊重,共建良性醫患關系,傳遞城市溫度!